中国上海或者北京,到德国纽伦堡的机票,在慕尼黑转机

编辑:时速达 2023-11-20 11:01:03 1362

中国上海或者北京,到德国纽伦堡的机票,在慕尼黑转机

201

莱茵河的航运历史

就历史和货运量而言,莱茵河是世界河流中无可比拟的商业运输大动脉。自从莱茵河流域并入罗马帝国以来,莱茵河一直是欧洲最大的交通路线之一。

罗马人曾经在莱茵河上保持一支运输船队;随着中世纪贸易的兴起,莱茵河的重要性急剧增加,因为当时道路很差,贸易必须尽可能通过水路运输。

过去,宾根峡谷的岩石屏障将水道分为两段:大多数逆流货运通过海路运往科隆,而大多数下游货运——首先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山口——从巴塞尔运往美因茨和法兰克福。莱茵河上现代航运的兴起始于19世纪,其目前的规模主要归功于四个因素:解除对航运的政治限制、疏浚航道、将莱茵河腹地网络化以及沿岸国家的不断工业化。19世纪以前,这条河运送更贵更小的货物;但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该河的货运量大大增加。自1840年以来,许多驳船都是由拖船牵引的。

1815年,维也纳会议就莱茵河自由航行和取消收费达成原则协议。1831年《美因兹公约》付诸实施,莱茵中央委员会成立。第一个条约在1868年被简化并修订为《曼海姆公约》(曼海姆公约)。1918年,该公约将所有特权扩大到所有国家的船舶,而不仅限于沿岸国家。现在,该公约仍然普遍有效。历史上,莱茵河有两个对航运有严重阻碍的河段:宾根和河流上游南部的岩石屏障。

从1830年到1832年,宾根的两条航道被炸毁;从1817年到1874年,河流上游被渠化,河流被限制在人工河床内,并被拉直。然而,上游航运仍然受到季节性流量变化和湍流的影响。在巴塞尔以下,莱茵-隆运河(1810 ~ 1833)的胡宁格支流通向米卢斯,在那里与运河主流汇合,然后运河在斯特拉斯堡与莱茵河汇合。

莱茵河-龙运河可通行300吨级船舶,但货运量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尽管没有更大,莱茵河-马恩运河(1838 ~ 1853)也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莱茵河。为了改善航运和生产水力发电,法国有权将莱茵河改道至巴塞尔下的一条运河——后来命名为亚尔萨斯大运河,然后该运河根据《凡尔赛和约》在斯特拉斯堡汇入莱茵河。

1932年,在肯布斯修建了大坝,完成了大运河的第一阶段(计划由1500吨级的船只通过),大大改善了航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设又开始了;然而,根据1956年的一项条约,西德同意开凿莫泽河,作为回报,法国同意修建通往新布雷萨克的大运河。1945年后,交通方式发展起来。最开始用的是自航驳船,后来用的是顶推船,这样一艘顶推船可以推动几艘驳船组成的一个单元。莱茵河(尤其是中段和鹿特丹与巴塞尔之间的区段)在夏季有定期客运,但这种业务多为游客设计。

远至斯图加特的内卡河和远至班贝格的梅因河都已开通运河。已建成的美因-多瑙河运河的北部从班贝格向南流向纽伦堡,纽伦堡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1956年,西德、法国和卢森堡签署了一项条约,规定从科布伦茨到蒂翁维尔的摩泽尔河274公里(170英里)的河段应该开凿运河。这个项目完成于1964年。兰州河上68公里(42英里)的河段已经开渠,适合200吨级的船只通行。

在鲁尔区,鲁尔河本身(除了最后11公里[7英里]长的河段)和利佩河目前不作为航运通道。莱茵河-赫恩运河和不太重要的韦尔瑟尔-达特尔恩-哈姆运河(1930年)现在已经取而代之。莱茵河-海伦运河于1916年完成了杜伊斯堡和海伦之间的部分。它通过多特蒙德-Ems运河将莱茵河与德国北海海岸相连,并通过中央运河将莱茵河与德国中部、东部和东部的航运水路相连。韦尔瑟尔-达特恩-哈姆运河与利珀河下游平行。

莱茵河-赫恩运河拥有1350吨级船舶的适航能量,成为二战后建造运河的最低能量标准,也是建造驳船的标准。阿姆斯特丹以南的梅尔韦德运河(1952年扩建)更靠近莱茵河河口,为排水量高达4300吨的船只提供了另一条航道。

有谁知道西欧的中古时代生活~~~

中世纪时代——这个词在西方文明史上是指公元500年到1500年的一千年欧洲历史。中世纪的开始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鲜新古典时期的古代史在这里画上了句号;中世纪的结束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开始(欧洲的重生)。

有几个大事件可以标志中世纪的结束,包括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6年印刷机的首次使用,1492年欧洲人发现新大陆,1517年马丁路德领导的新教改革和意大利艺术的繁荣。

中世纪结束于古代和现代历史的中间时期。从罗马的衰落(公元455年)到

皇西尔威斯特二世(公元 999 - 1003 )西方第一次学术复兴,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欧洲的“黑暗时代”,传统上都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贫乏的时期。这在自然哲学的领域内确是如此,但是在几个世纪里都出现了若干根本性的工艺革新,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优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物质基础。条顿蛮族侵入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之后,带来了许许多多为我们今天还熟悉的事物:诸如裤子代替了古罗马式的长袍,牛油代替了橄榄油,毛毡的制造方法改进了,以及雪橇和木桶、木盆的制造。

更重要的是这些蛮族传来了裸麦、燕麦、小麦和蛇麻草(现亦称为“啤酒花”)的种植,骑马用的脚蹬,尤其是为发展农业三圃制提供了条件的重轮犁,奠定了中世纪地主庄园生活的基础。 古代使用的旧式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由于缺少轮子,老式的犁在耕田时就得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这种操作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

土地仅仅划了一下,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在实行二圃制的地中海地区又松又干燥的土地上,一年种地,第二年休息,旧式犁照理还是合用的,但是在土壤比较厚实和潮湿而且肥沃的北方,就不适合了,而新式犁就显出它的长处。 这种新式犁,蛮族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使用。

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面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这样犁出来的沟就又深又整齐,使得南方采用的十字犁田法变得多余了。由于上述原因,新式犁就使人们按照北方的三圃制把土地耕成许多长条田,而不按照阿尔卑斯山脚和卢瓦尔河流域所采用的二圃制把土地耕成一块块方田。

这个革新于公元 765 年第一次被人提到时,是在按照传统办法冬季播种之外,再在春季播一次种。一个典型的循环是第一年冬季种一次小麦,第二年春季种一次燕麦、大麦或者豆类,而在第三年让土地休息。因此如果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是同样的话,北方的三圃制就比南方的二圃制的生产多出三分之一。 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通常用马耕田之前,都合伙用牛来犁地。

古代很少用马耕地,因为当时知道的挽具形式要使马浪费一半气力。古代驾马的挽具是根据驾牛的颈轭制造的,使得马在最需要用力时不能用双肩来拖犁。扼驾在马的颈背上,用一根皮带绕过前颈栓着。这样一来,马只要一使劲向前拖,就会把自己勒得透不过气来。

再者,古代人也不懂得一前一后的驾马方式以增加马的拉力,而且不知道采用马蹄铁,其结果是马时常在石头多的田里踏伤蹄子。 到了九世纪和十世纪时,北欧用马耕田的方法已经使用得相当有效了。马颈圈可能是从亚洲传过来的,因为马颈圈的条顿语和斯拉夫语,即英语 hames 一词来自中亚西亚。串联挽具和马蹄铁也传进来了,其结果是使马的有效拉力比在古代时要大三、四倍。

这时人就用马来耕地,不过一般只是用在三圃制的欧洲北部,因为那里有多余的稻谷可以饲马。在产量比较差的南部地区,大体上还是用牛,因为牛可以用稻草饲养。牛吃得省,而马则节省时间和劳力。

另一个节省人力的设计是水轮,这在黑暗时代被广泛用来磨谷子。罗马人 维特鲁维斯( Vitruvius )约在公元前 16 年曾经记述过一种立式水轮,而卧式水轮可能更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古代磨谷物一般都用人或者牲畜推磨或拉磨,水磨坊只在黑暗时代才通行起来。

到了中世纪,欧洲多数的农村都有自己的磨坊了。公元 1086 年的《舆地志》列出当时英国的磨坊有五千个左右,表明英国人口中每四百人差不多就有一座磨坊。在十二世纪时,风车出现了。第一次见于记录的是公元 1180 年诺曼底的一个风车,这种风车有一个卧式的主动轴和垂直的帆翼,所以很可能和十世纪有垂直主动轴的东方风车无关,而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

这种创新的结果,是大多数劳动人民在这时摆脱掉一些体力劳动上的粗活,象在古代所要求于他们的那样,而且能生产一部分超出养活庄园人口所需要的多余粮食。这些多余粮食使城镇和城镇的手工业与商业有了发展的条件,并为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间那些著名的创举,如十字军远征、教堂的建筑和大学的建立,提供了财富。大城市里手工业者和学生借以养生活命的多余粮食来自当时交通条件极为困难的地区。

那些建筑教堂的工人也是如此,一个美国作者估计过法国人在公元 1170 年至公元 1270 年的一百年间建造的八十座教堂,所花费的人工和材料按照现在的价值等于十亿美元。 黑暗时代引进的技术革新的另一个后果是,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欧洲北部来了,因为许多进步技术在欧洲北部利用得较有成效。在十一世纪和十三世纪间,多余粮食和手工业产品的贸易发展特别显著,尤其是在欧洲北部,通过波罗的海和北海进行的商业交易在数量上和地中海可以抗衡。这种发展可以从公元 1241 年各商业城市成立的“汉撒同盟”这事件上看得出来。

当时的主要汉撒城市是吕贝克(德)、科隆(德)、布雷斯劳(波)和但泽(波),不过这个同盟还有特约城市,远到诺夫哥罗德(俄)和伦敦。 伴随着贸易扩展的是航海技术上的新发明,诸如船尾舵和牙樯。据说这些在欧洲第一次出现在十三世纪汉撒同盟的那些商船上。

古代欧洲人驾驶船是靠在船尾旁边的一只桨来划,就象用桨划独木舟一样。再大船上用这种方法驾驶,效果不是大的,这就限制了大船的航行动作,。

中古时期西欧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里有何表现?

敝人就会这些,而且内容冗长,楼主凑合着看吧~中古时代这个名词,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欧的古代历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时代的结束,则指示出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重生”)的开始。

有几件大事情可作为中古时代结束的标志,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沦陷、1456年印刷机的首次使用、欧洲人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在1517年带领新**的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艺术在意大利的繁盛等。

而中古时代就在古代与现代历史之间的中间时段落幕。从罗马陷落(公元 455 年)时起,到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公元 999 -1003)统治时西方第一次学术复兴,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欧洲的“黑暗时代”,传统上都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贫乏的时期。这在自然哲学的领域内确是如此,但是在几个世纪里都出现了若干根本性的工艺革新,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优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物质基础。条顿蛮族侵入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之后,带来了许许多多为我们今天还熟悉的事物:诸如裤子代替了古罗马式的长袍,牛油代替了橄榄油,毛毡的制造方法改进了,以及雪橇和木桶、木盆的制造。

更重要的是这些蛮族传来了裸麦、燕麦、小麦和蛇麻草(现亦称为“啤酒花”)的种植,骑马用的脚蹬,尤其是为发展农业三圃制提供了条件的重轮犁,奠定了中世纪地主庄园生活的基础。古代使用的旧式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由于缺少轮子,老式的犁在耕田时就得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这种操作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

土地仅仅划了一下,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在实行二圃制的地中海地区又松又干燥的土地上,一年种地,第二年休息,旧式犁照理还是合用的,但是在土壤比较厚实和潮湿而且肥沃的北方,就不适合了,而新式犁就显出它的长处。这种新式犁,蛮族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使用。

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面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这样犁出来的沟就又深又整齐,使得南方采用的十字犁田法变得多余了。由于上述原因,新式犁就使人们按照北方的三圃制把土地耕成许多长条田,而不按照阿尔卑斯山脚和卢瓦尔河流域所采用的二圃制把土地耕成一块块方田。

这个革新于公元 765 年第一次被人提到时,是在按照传统办法冬季播种之外,再在春季播一次种。一个典型的循环是第一年冬季种一次小麦,第二年春季种一次燕麦、大麦或者豆类,而在第三年让土地休息。因此如果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是同样的话,北方的三圃制就比南方的二圃制的生产多出三分之一。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通常用马耕田之前,都合伙用牛来犁地。

古代很少用马耕地,因为当时知道的挽具形式要使马浪费一半气力。古代驾马的挽具是根据驾牛的颈轭制造的,使得马在最需要用力时不能用双肩来拖犁。扼驾在马的颈背上,用一根皮带绕过前颈栓着。这样一来,马只要一使劲向前拖,就会把自己勒得透不过气来。

再者,古代人也不懂得一前一后的驾马方式以增加马的拉力,而且不知道采用马蹄铁,其结果是马时常在石头多的田里踏伤蹄子。到了九世纪和十世纪时,北欧用马耕田的方法已经使用得相当有效了。马颈圈可能是从亚洲传过来的,因为马颈圈的条顿语和斯拉夫语,即英语 hames 一词来自中亚西亚。串联挽具和马蹄铁也传进来了,其结果是使马的有效拉力比在古代时要大三、四倍。

这时人就用马来耕地,不过一般只是用在三圃制的欧洲北部,因为那里有多余的稻谷可以饲马。在产量比较差的南部地区,大体上还是用牛,因为牛可以用稻草饲养。牛吃得省,而马则节省时间和劳力。

另一个节省人力的设计是水轮,这在黑暗时代被广泛用来磨谷子。罗马人 维特鲁维斯( Vitruvius )约在公元前 16 年曾经记述过一种立式水轮,而卧式水轮可能更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古代磨谷物一般都用人或者牲畜推磨或拉磨,水磨坊只在黑暗时代才通行起来。

到了中世纪,欧洲多数的农村都有自己的磨坊了。公元 1086 年的《舆地志》列出当时英国的磨坊有五千个左右,表明英国人口中每四百人差不多就有一座磨坊。在十二世纪时,风车出现了。第一次见于记录的是公元 1180 年诺曼底的一个风车,这种风车有一个卧式的主动轴和垂直的帆翼,所以很可能和十世纪有垂直主动轴的东方风车无关,而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

这种创新的结果,是大多数劳动人民在这时摆脱掉一些体力劳动上的粗活,象在古代所要求于他们的那样,而且能生产一部分超出养活庄园人口所需要的多余粮食。这些多余粮食使城镇和城镇的手工业与商业有了发展的条件,并为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间那些著名的创举,如十字军远征、教堂的建筑和大学的建立,提供了财富。大城市里手工业者和学生借以养生活命的多余粮食来自当时交通条件极为困难的地区。

那些建筑教堂的工人也是如此,一个美国作者估计过法国人在公元 1170 年至公元 1270 年的一百年间建造的八十座教堂,所花费的人工和材料按照现在的价值等于十亿美元。黑暗时代引进的技术革新的另一个结果是,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欧洲北部来了,因为许多进步技术在欧洲北部利用得较有成效。在十一世纪和十三世纪间,多余粮食和手工业产品的贸易发展特别显著,尤其是在欧洲北部,通过波罗的海和北海进行的商业交易在数量上和地中海可以抗衡。这种发展可以从公元 1241 年各商业城市成立的“汉萨同盟”这事件上看得出来。

当时的主要汉撒城市是吕贝克(德)、科隆(德)、布雷斯劳(波)和但泽(波),不过这个同盟还有几个特约城市,如诺夫哥罗德(俄)和伦敦。伴随着贸易扩展的是航海技术上的新发明,诸如船尾舵和牙樯。据说这些在欧洲第一次出现在十三世纪汉萨同盟的那些商船上。

古代欧洲人驾驶船是靠在船尾旁边的一只桨来划,就象用桨划独木舟一样。再大船上用这种方法驾驶,效果不是大的,这就限制了大船的航行动作,。

关于哥白尼 伽利略的议论文论据

哥白尼在科学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地动学说(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地静说(地心说)。哥白尼在刚开始研究托勒枚地心说的时候,只是想在原来体系的基础上,稍稍作一些改进。

后来,经过对前人和自己的天文资料的深入分析,他发现托勒枚的理论虽然可以给出同观测资料相符合的数据,但是却把天空图象搞得乱七八糟,毫无统一性和规律性。

哥白尼风趣地说:“他们就象这样一种艺术家:要画一张人像,从不同的模特身上临摹了手、脚头和其他部位,然后不成比例地凑合在一起,尽管每个部位都画得很好,结果很不协调,画出来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个怪物。……”他认识到,想改进托勒枚体系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必须开辟新路,另创新学说。 为了寻找新的思想和观点,哥白尼查阅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文献,他欣喜地发现,在西塞罗(前106-前43年)等人的著作中逼真地描述过地球的运动。这一思想象明灯一样,照亮了哥白尼探索前进的道路。

他激动地说:“既然前人可以随意地想象圆周运动来解释星空现象 ,那为什么我就不能……?”哥白尼日夜思索着地球的运动问题。他想起了一位诗人的“我们离港向前航行,陆地和城市后退了”的名句,从中悟出了运动相对性的道理。他明确地认为,假定地球在运动,地球上的人就会感到地球外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

经过多年悉心研究,哥白尼得出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结论。他在1510年写成的lt;lt;浅说gt;gt;初稿中,毫不含糊地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体,地球和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只有月亮才真正围绕地球旋转。以后哥白尼又根据亲自获得的二十多项新的观测事实以及大量复杂的数学计算结果,对初稿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

1530年,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日心说的建立工作。科学史家评论说,日心说是哲学思考、实际观测和数学的杰作。由于托勒枚的地心说在当时已经成为维持教会统治的神学理论基础,哥白尼深知发表日心说的后果,这样写道:“我清楚地知道,一旦他们弄清楚我在论证天体运行的时候认为地球是运动的,就会竭力主张我必须为此受到宗教裁判……”“他们就会大叫大嚷,当即把我轰下台。

”因此,哥白尼迟迟不愿意发表他的著作。直到1539年春天,在德国青年学者雷迪卡斯(1514年-1576年)和其他朋友的敦促下,哥白尼才同意发表。当时商定,先由雷迪卡斯出版一本名叫lt;lt;哥白尼天体运动论的初步介绍gt;gt;的小册子,再由哥白尼亲自作出重要的修改。1541年秋天,雷迪卡斯把修改稿带到纽伦堡,请路德派一位神学家奥幸德匿名写一篇前言,宣称“这部书不可能是一种科学的事实,而是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幻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于1543年3月用lt;lt;天体运行论gt;gt;书名出版。全书共有六大卷。这真是一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著作,从写成初稿到出版,前后竟搁置了近“四个九年”。 哥白尼的lt;lt;天体运行论gt;gt;发表以后,果然立即遭到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的攻击,他骂哥白尼是疯子、傻瓜。

神学界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围攻。最初,梵蒂冈态度暧昧,后来竟蛮横地宣布日心说是异端邪说,把lt;lt;天体运行论gt;gt;列为**。但是,真理终究要战胜邪恶。到了十八世纪,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使哥白尼的学说获得更加稳固的科学基础,得到普遍的承认。

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不但是天文学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推动了天文学研究的飞速发展,而且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在革新,沉重打击了封建神权的统治,“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由于呕心沥血地辛勤劳动,从1542年起哥白尼健康日益恶化,经常出血、中风。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与世长辞,终年70岁。

据说他闭目的时候,还用冰冷的双手抚摸着刚刚印好的lt;lt;天体运行论gt;gt;样书。